联系电话:13704003099     13704001399

从1946到2018,所有戛纳电影节海报都在这里了!

浏览:465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8-03 分类:新闻动态
盘点这 71 年来每一帧电影与艺术的结合,重新打开来看,仍然栩栩如生。

单向街书店

戛纳电影节一向有“最艺术的电影节”之称。

“最艺术”不单指其对影片的选择,戛纳电影节的海报,更是每年电影节发布会上最令人期待部分。

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官方海报继 2016 年的《轻蔑》之后,又致敬了法国新浪潮大师让·吕克-戈达尔,以及他的电影《狂人皮埃罗》(1965)。

戛纳电影节海报所致敬的,是一部精美的经典电影史: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安东尼奥尼的《奇遇》、费里尼的《八部半》……经典影人、名片比比皆是。

这些海报,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戛纳电影节视觉史,更记录着走过 71 年风雨的戛纳曾经历过的历史风云的变迁。

单向君为你盘点了这 71 年来每一帧电影与艺术的结合。重新打开来看,仍然栩栩如生。

2017

2017 年,戛纳电影节正逢 70 大寿,大红背景、鎏金字体萦绕下,意大利电影缪斯克劳迪娅·卡汀娜欢脱起舞。

她甚至还记得拍摄这张照片时的情景,那是在 1959 年的罗马。

“没有人记得摄影师的名字了,我也忘记了,但这张照片让我想起我的职业生涯初期,在那个时候我完全无法想象有一天会在最负盛名的电影宫再次见到自己。生日快乐!”

2016

第 69 届戛纳电影节前年的海报致敬了让·吕克·戈达尔的《轻蔑》,频率如此之高,不禁让人怀疑在法国是否人人都爱戈达尔。

电影节的官方网站上写道:“都在这里了,台阶、海洋、地平线:一个男人朝着梦想十级而上,地中海的暖色调被熏染成了金色。”

2015

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之一、美籍犹太裔独立摄影师大卫·西蒙(David Seymour)定格了瑞典传奇女演员英格丽·鲍曼的恬静微笑,简洁、自信的姿态令她成为“现代、自由女性的化身”。

2015 年适逢英格丽·鲍曼诞辰 100 周年,戛纳组委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致敬她。她曾担任 1973 年第 26 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14

这是戛纳电影节海报第一次以男性为主体,主角是意大利演员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基于他主演的费里尼名片《八部半》设计。

马斯楚安尼凭借 1970 年的《匹萨一角》和 1987 年的《黑眼睛》两度登顶戛纳影帝,今年是他的诞辰 90 周年。

2013

第 66 届戛纳海报的造型取自 1964 年奥斯卡金像奖、喜剧爱情片《新恋爱经》的经典剧照。

影片主演、演员保罗·纽曼和他妻子乔安娜·伍德沃德重新上演深情相拥,模拟出“数字 66 ”的形状。

2012

德国摄影师奥托·贝特曼(Otto Bettmann)拍摄的玛丽莲·梦露旧照,天真又性感。

戛纳组委会评论说,“梦露手捧生日蛋糕,吹灭蜡烛的瞬间,这一刻美得叫人屏气凝神,仿佛梦想照进了现实。”

2011

美国著名女演员费·唐纳薇摆出的造型来自影片《一个堕落儿童的雕像》,由导演杰瑞·沙茨伯格亲自拍摄,与“数字 64 ”相映成趣。

官方评价称,“这幅海报既高雅又深邃,是电影梦想的体现和象征,也是戛纳电影节一直以来之所求。”

2010

这届海报上,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一袭优雅黑色正装,用发光的刷子勾勒出戛纳法文 Cannes 的字样。

海报由著名摄影师布莉姬·拉孔柏(Brigitte Lacombe)亲力制作,她的镜头总能表现出人物最有生命力的一面,沉静深邃的蓝黑主色调引人遐想。

朱丽叶·比诺什在这届电影节中凭借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合法副本》,拿到了主竞赛单元的最佳女主角奖。

2009

致敬了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名作《奇遇》中的经典一幕。

这个迷人的背影来自安东尼奥尼“爱情三部曲”的女主角莫尼卡·维蒂(Monica Vitti)。

2008

海报上这位蒙住眼睛的神秘女郎名字叫 Anouck Margueritte,她本人是巴黎疯马夜总会的一个舞蹈演员。

2007

戛纳为了庆祝 60 周年,本届海报强调了动感和快乐的主题风格。

表情欢快、一跃而起的众人聚集了一众大牌:王家卫、佩内洛普·克鲁兹、布鲁斯·威利斯、杰拉德·德帕迪约、朱丽叶·比诺什……

王家卫的首部英文电影《蓝莓之夜》是本届电影节的开幕片,这也是戛纳电影节六十年来第一次以华人导演的电影作为开幕影片。而金棕榈奖最终由罗马尼亚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获得。

2006

这一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是王家卫,为了向他致敬,海报直接选用了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身姿婀娜的背影。

2005

这款被命名为“蓝星空红地毯”的海报由德里克·梅农设计,显然走的是简洁、醒目的路线。

这一年,中国女演员巩俐获得本届戛纳特别大奖,王小帅的《青红》夺得评审团大奖。

2004

Alerte Orange 设计事务所创作的这张海报,童趣盎然,下方前景中一个小女孩背后的影子是梦露在《七年之痒》里的经典造型。

张曼玉与她的法国前夫、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合作的电影《清洁》,斩获戛纳最佳女主角桂冠,也是首位赢得戛纳影后的亚洲女演员。

2003

当今国际少数几位以观念性著称的女性艺术家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设计的法文“电影万岁”,是这张口号式海报最显眼的主角。

2002

衣着隆重、色彩繁复的小丑形象在戛纳官方海报上并不多见。

这届戛纳上最受关注的不是金棕榈大奖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而是莫妮卡·贝鲁奇和老公文森特·卡索演的《不可撤销》,这部影片的大胆和暴力让所有的记者和观众目瞪口呆。

2001

21 世纪戛纳的第一张海报看起来有点政治漫画的感觉。

有一种说法认为海报中的“地球”代表了戛纳电影节的全球化野心和国际化视野。

2000

拿着摄影机的人从银幕上一跃而出,象征着电影艺术的巨大活力。

千禧年的戛纳电影节是华语电影的丰收大年,香港地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获得了戛纳最佳艺术成就奖(杜可风、李屏宾、张叔平),梁朝伟荣膺戛纳影帝;内地方面,姜文的《鬼子来了》获评审团大奖;台湾地区,杨德昌导演凭《一一》获得最佳导演奖。

1999

非常童真的一张海报,金色的背景下,一对男女奔跑着,手中举着儿时捕捉蜻蜓和蝴蝶的小网,拉长的身影让他们看起来似乎是在捕捉天上的星星。这届金棕榈给了达内兄弟的《罗塞塔》。

张艺谋因《一个都不能少》被戛纳电影节认为是美化中国,宣布退出戛纳;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获第 52 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

1998

散落漫天的胶片构成了海报整体,但有很多人批评这张海报说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这届金棕榈颁给了希腊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与一天》,正是这部电影,留下了“时间,是一个小孩在海边玩沙包”这句妙言。

1997

戛纳电影节迎来了 50 周年庆典,红、金两色营造出浓烈的喜庆氛围,红色衬底渲染金棕榈图案,隆重又大气。

王家卫的《春光乍泄》不仅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墨镜王”还夺得了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

1996

这届海报鲜花缤纷,美不可言,具有很强的装饰风格。

1995

据说是公认的最烂戛纳海报,可以看出有卓别林电影、《乱世佳人》等经典电影元素,但拼贴得有些直白和缺乏美感。

值得庆幸的是,前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地下》摘得了金棕榈大奖。

1994

海报上的这幅画是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作品,他于 1993 年去世,画面右下角注明了一行小字“献给费德里克·费里尼”,表达了戛纳对这位电影大师的致敬。

张艺谋的《活着》不仅拿下了本届评委会大奖,还让葛优成为了戛纳历史上的首位华人影帝。

1993

本届海报直接选取了英格丽·褒曼和加里·格兰特在《美人计》中的深情一吻。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如愿以偿摘得金棕榈大奖,台湾新浪潮导演侯孝贤的《戏梦人生》获评审团奖。

1992

这是戛纳海报上首次出现影人形象,1992 年 5 月 6 日,玛琳·黛德丽去世,组委会以此纪念她。

玛琳·黛德丽曾是上世纪片酬最高的女演员,1999 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 9 名。

1991

这款海报截然分成了两部分,下半部是胶片铺就的红毯,上半部则是“数字 44 ”与金棕榈的结合。

本届评委会主席是罗曼-波兰斯基,评委会一致将金棕榈颁给了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连续三年的金棕榈都被美国电影拿下,引起了法国舆论的极大不满。

1990

手托金棕榈叶片的简洁造型清新而美好。

张艺谋的《菊豆》入围了这届戛纳主竞赛单元,但最终没有斩获,拿到金棕榈的是大卫·林奇的《我心狂野》。

1989

和以往奔跑在战火硝烟中自由女神不同,海报上的女神化作巴黎的时髦女郎,高举的不是旗帜,而是胶片。

当时的美国新锐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的先锋处女作《性、谎言与录像带》摘得了本届金棕榈奖。

1988

这届的海报以胶片为笔勾勒出了一张女性的脸。

陈凯歌的《孩子王》入围了本届戛纳的主竞赛单元,但是影片反响平淡,放映期间很多法国记者和观众嫌节奏缓慢而出去喝咖啡聊天,最终也毫无收获。

看来,《孩子王》的时代背景果然无法引起法国观众的共鸣。

1987

海报上是一只飞翔的海鸥,每一格画面的取景是静止的,拼接在一起却很富动感。

像是在致敬法国新浪潮大师让·吕克-戈达尔说过的名言,电影是每秒 24 格的真理。

1986

用100多个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填满了整张海报,是戛纳影史的一个特别案例。

1985

24 格的海报构图为观众演示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史。

一对男女的舞步轮转之间演示着电影的变迁,也暗示着电影与现实的难以分辨。1985 -1987 年的海报都出自于 Strategie 工作室的设计,他们用海报完成了一次对电影图像本质的解构。

这届评委会主席是前不久去世的《飞越疯人院》导演米洛斯·福尔曼,金棕榈奖颁给了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爸爸出差时》。

1984

淡淡的水彩描绘出一个欢乐自得的海滨小城,让人过目难忘。

从第 37 届开始,戛纳电影节上新锐导演的影片日渐增加,戛纳电影节正在逐步转变成电影市场和电影艺术性的展览。这届金棕榈的得主是维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

1983

这款漫画海报描绘了在战马上厮杀的东方武士,是在向日本导演黑泽明致敬。

中国在本届戛纳上展出了《牧马人》、《原野》、《小街》三部电影,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获了金棕榈。

1982

海报上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轮船,排出的海水好似正在燃放的礼花。

这一届戛纳,大陆“第三代导演”岑范的《阿 Q 正传》成为首部提名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大陆影片,而法国媒体的评价相当刻薄冷淡,“尽管演员演技出色,原作简练、深刻,但导演手法却是平淡的。”

1981

1981 年的戛纳海报竟然直接沿用了 1980 年的原版,只是改了下时间。

当年欧洲剧烈的通货膨胀和政局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这届戛纳的品质。

这届金棕榈的得主是“波兰电影的骑士”安杰伊·瓦伊达的《铁人》,这部影片被视为波兰“道德焦虑影片”的代表作。

1980

海报上的女郎嘴唇和风姿都很像梦露,但是整个脸部用高光做模糊处理,再加上裸露的肩头,更加性感神秘。

本届评委会主席是柯克·道格拉斯,不过他主持的这届饱受争议。

而就在开幕前 10 天,悬念电影大师希区柯克逝世,戛纳为此还举办了特别纪念影展。

1979

这一届,戛纳海报在“眼睛”上做起了文章。

这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是法国著名的女作家弗朗索瓦·萨冈。

本届主竞赛单元,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遭遇与维尔纳·法斯宾德、维姆·文德斯、沃纳·赫尔措格并称为“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之一的沃尔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一时让评委们难以抉择,最终两部影片共享了金棕榈大奖。

1978

1978 年,戛纳电影节的一种特别关注单元(Un certain regard)设立。

这届电影节上一共有 6 部女性题材的电影,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女明星到戛纳。包括当时的法国影坛新星伊萨贝尔·于佩尔,还有当时年仅 16 岁的波姬小丝等。

1977

融合了科幻艺术和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这款海报充满视觉想象力,一盏巨大的聚光灯照耀着屹立在海边的女神。

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英格丽·褒曼的第二任丈夫罗伯托·罗西里尼。

1976

这张海报上,各种元素虽然异常混搭,但莫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既超现实,又有一种原始神秘的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非常的跨界,是美国作家、编剧威廉·田纳西。

1975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海报让人耳目一新,男人手上的眼睛和云朵里的眼睛似乎象征着一种关注。

本届戛纳评委会的主席是法国女演员、“新浪潮女神”让娜·莫罗。

1974

法国艺术家 Georges Lacroix 是这款海报的设计者,超现实主义风格浓郁,带着翅膀的眼睛很有达利的意味。

1974 到 1978 年的连续几届海报中,眼球、光线、大海、沙漠等玄幻的臆想符号,被海报设计者们大量引用。

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反思的年代,海报里的超现实、梦境和隐喻,也是当时世界影坛充满价值反思和技术突破精神的折射。

1973

本届海报上的设计元素与相邻几届关联不大,蓝天、远山、汹涌的浪花都非常具象。

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会主席是英格丽·褒曼。

1972

海报上是一只在惊涛骇浪中翱翔的海燕,胶片构成了它的翅膀。

从 1972 年开始,戛纳电影节修改了规定,送展的影片不再由每个国家自行选送,而是由电影节的组委会来预选和确定,选定的标准只是电影的质量本身而不再考虑国别的平衡。

当时的戛纳主席勒布雷特说“这是为了维护电影节,使它不会成为一种政治论坛。”因此此后的戛纳电影节不再挂国旗,也因此,之前在海报中大量运用的国旗元素从此消失。

1971

虽然是第 24 届,但是戛纳的第 25 周年,所以海报上醒目地用红黄蓝三色摆出了 25 的字样。

原本因为电影宫的工作人员要罢工,这届电影节差点不能如期举行,而就在电影节开幕前,劳资双方达成了和解的协议。

1970

相当简约的一款戛纳海报,除了将字体做了浮雕效果,几乎没有其他更多的设计元素。

本届戛纳要放映的影片多达 500 部,这显然不是一个竞赛单元就能够容纳的,于是在上届新增“评论周”单元之后,这届又新增了“导演双周展”。

1969

经历了 1968 年法国“五月风暴”的洗礼,戛纳电影节又浴火重生,这届海报中打板像是一块棱镜,折射出美丽的彩虹。

为了更多元化和更加开放,本届戛纳新增了“电影节评论周”的单元,该单元延续至今。

1968

戛纳延续了前两届的海报,数字成了主要的设计元素,21 旋转形成奇妙的花纹。

这届戛纳最为非比寻常,被当时轰轰烈烈的“五月风暴”运动席卷。

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为抗议文化部长解除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朗格卢瓦的职务,专程来到戛纳,这一举动得到热血青年的积极响应,电影宫被占领,以致电影节无法正常举行。

1967

红白蓝三色是本届海报的主色调,而罗马数字的二十是除了色彩之外唯一的设计元素,非常的法国。

1966

虽然是第 19 届,但是从 1946 年第 1 届算起刚好是 20 周年了,海报以大红的底色,衬托出“数字 20 ”的字样。

戛纳电影节总是与外交、政治、宗教问题相互纠缠,似乎也让戛纳多了不少话题。

这届戛纳就有两部影片:里维特的《女教士》和阿仑·雷乃的《战争已结束》因为宗教和外交的干预而被迫退出戛纳。

1965

以少女为主体的设计,融入了传统的设计元素——胶片和各国国旗。

这一年,中国送去了两部动画短片:《半夜鸡叫》和《在路旁》。

同一时间点,“007 邦德”肖恩·康纳利来到了戛纳,引发了影迷的骚动,她们冲上去扒下他的外衣只为求证电影中看到的纹身是不是真的。

1964

本届电影节海报颇具古老壁画的风格,所表现的内容是一个瘦弱的少女驾着一辆 3 匹马拉着的马车,马扬起马蹄,少女却神情自若。

中国第一位动画片女导演唐澄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获得了本届戛纳电影节荣誉奖。

1963

简单勾勒的侧脸线条,重点在于胶片状的发丝,以及金棕榈装点的发簪。

这届戛纳电影节有件趣事,因为卢奇诺·维斯康蒂的《豹》参赛,制片人为了扩大宣传制造噱头,特地从意大利带来了一头货真价实的豹子,让女主角天天牵着它在戛纳海滩上遛弯,搞得其他明星很是紧张……

1962

这届海报好似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而周围的蓝色线条有着梵高似的笔触,海报上的女性散发着精致的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风情。

有评论说:“戛纳电影节开始重视新的电影语言与新电影手法。”电影大师罗伯特·布列松的《圣女贞德的审判》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蚀》都获了奖。

李翰祥导演的《杨贵妃》入围金棕榈奖,并且因富丽堂皇的宫廷布景和服饰夺得最佳内景摄影色彩奖,成为第一部在戛纳获奖的华语电影。

1961

第 14 届电影节海报简洁灵动,蓝灰底色上金色和白色的流星肆意飞舞;本色彰显 61 年戛纳电影节积极声援自由、民主的精神。

背景缘由是西班牙著名导演刘易斯·布努埃尔的参赛影片《维莉迪亚娜》因为宗教问题引得教会发难,但最终戛纳电影节还是顶住了压力,把金棕榈大奖颁给了这部电影。

1960

这届的海报走了插画风格,一双女子的手捧出绚丽的鲜花、金棕榈和飞鸟,似乎象征着戛纳电影节的朝气蓬勃。

在这届电影节上,安东尼奥尼的《奇遇》和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起初因超前的意识和新锐的电影语言遭到冷遇,但是锐意进取的戛纳电影节最终给予这两部影片以奖项的肯定。

1959

这届海报终于弃用了连续十多届的胶片、摄影机、各国国旗等传统的设计元素,甚至抛弃了代表海滨小城戛纳的主色调蓝色,以一抹靓丽抢眼的红色打底,似乎象征着来势汹汹、方兴未艾的电影新势力——法国电影新浪潮。

1958

本届戛纳上最轰动的影片是前苏联的《雁南飞》,获得了一致好评,并最终摘得了金棕榈大奖。

1957

戛纳十周年,海报主打美女形象,神韵有几分像碧姬·巴铎,小露香肩很性感,而米字旗和红白蓝三色旗做成的蝴蝶结巧妙地成为礼服点缀。

1956

这一届的海报设计元素依然是胶片和各国国旗。

这一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戛纳电影节,由导演蔡楚生带队,但没有带来参赛影片。

戛纳金棕榈首次颁给了一部纪录片——路易·马勒和雅克-伊夫·古斯多的海底纪录片《寂静的世界》。

1955

这届海报依然主打各国国旗元素,只是设计更抽象,截取了各国国旗常用的一些色彩。

正是在这届戛纳电影节上,美国著名女演员格雷丝·凯利结识了摩洛哥国王雷涅,他俩因参加电影节结下了良缘,次年在戛纳举办了婚礼,戛纳成为这段传奇情缘的定情地之地。

1954

本届的海报设计相当简约,在摄影镜头上映出变形的电影宫,而远景依然是戛纳的海天一色。

第 6 届评委会主席让·谷克多因为工作出色而继续连任。参加本届电影节的国家达到了 35 个,是历届以来最多的一次,戛纳电影节的规模日渐扩大。

本届金棕榈奖的得主是日本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这也是首次在西方电影节上获奖的东方电影。

1953

这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是法国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诗人、画家、导演让·谷克多。

海报上的拼贴元素也有几分超现实主义的气息,雕塑头像、窗口、摄影机、布满国旗的胶片和电影宫。

1952

和第 3 届一样,本届的海报也是主打国旗牌。由于欧美当年著名的美女明星们都在戛纳汇聚一堂,所以 1952 年的戛纳电影节被称为“美女节”。

本届戛纳电影节还出了一个乌龙事件。

颁奖之前,毗邻戛纳的蒙特卡洛电台提前宣布了获奖名单,让戛纳组委会非常尴尬。他们刚开始怀疑某评委,最后才查明原来是给评委送咖啡的侍者听到了颁奖结果,透露给了电台。

但泄密事件并没有影响最终的获奖结果。

1951

这届的海报延续了前几届的设计元素,糅进了电影和戛纳风光。

因为与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的时间相冲突,经法、意两国协商,从第 4 届开始,戛纳电影节改在 4 月底 5 月初举行。

由于外交和政治问题,本届戛纳仍不太平,首先是瑞士的参赛片惹恼了前苏联,然后法国外交部又抵制前苏联的参赛片《解放了的中国》。

1949

一名身着各国国旗的女郎手举着电影胶片翩翩起舞,表明戛纳的国际电影节意识非常强烈。

由于法国政府财政困难,第 3 届戛纳拖了 2 年,直到 1949 年才举行。1947 年竣工但没钱装修的电影宫也正式装修完毕,1949 年 9 月 2 日,正式开放。

这届戛纳终于开始有了金棕榈大奖,而且聚焦到了一部片子,这就是卡洛·里德导演的英国片《第三个人》。

1947

海报上的主角摄影机非常醒目,摄影机中间是美丽的戛纳风光。

这届戛纳前苏联没有送来参展影片,也未派代表团参加,有人猜测是因为已经初露端倪的东西方冷战格局,又有人传言就是因为在第一届戛纳电影节上,苏联代表团的招待会“过了线”,太资本主义化了。

第二届戛纳电影节的奖项开始按影片类型发奖了,分成了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等。

1946

第一届戛纳电影节在一个举步维艰的时间点诞生,却稚气未脱。

虽然首张戛纳海报展示了“闲适优雅”的度假小岛风味,但实际情形却与此大相径庭。

彼时的戛纳小城,还未褪去二战期间被纳粹蹂躏的满目疮痍。当时的戛纳市长比科为了开办首届戛纳电影节,带领市民填平弹坑、清理砖瓦、整理街道,这才让整个戛纳重新焕发光彩。

初次亮相的戛纳电影节甚至都没有清晰的奖项设置,只有评委会大奖,而且有 11 部电影夺得了这一奖项。

一路走来的戛纳,也曾披荆斩棘,71 年的戛纳故事悲情又异彩纷呈,莫名鼓舞人心。